您的位置:拼搏·体育,拼搏online(中国) >造价知识>工程造价咨询

工程造价咨询 TIAN TONG YUAN

“先施工后招标”是什么,主要有哪些表现?

天同源 工程造价咨询 2025-07-01 10:13

“先施工后招标”是一种违反《招标投标法》的行为,主要表现为在未履行法定招标程序的情况下,提前确定施工单位并进场施工,事后通过虚假招标程序掩盖违规行为。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:

1.未招标直接施工

项目达到法定必须招标规模,但建设单位未进行招标即签订施工合同,施工单位直接进场施工,事后补办招标程序“走过场”以应付审计或检查。

例如沧州某道路工程在接近竣工时才发布招标公告,被质疑招投标沦为形式。

2.招标程序流于形式

量身定制招标条件:招标人与投标人串通,设置特定资质、业绩要求或倾向性条款,排斥其他潜在投标人,确保内定单位中标。

虚假招标:招标文件泄露、评委收受贿赂、投标人不是3人仍强行开标等,使招标失去公平性。

造价1 (2).jpg

3.缩小招标范围或拆分工程

故意将部分工程内容排除在招标范围外,以直接委托或非招标方式交给特定施工单位。

例如通过EPC总承包模式规避部分环节的招标。

4.提前签订实质性协议或进场施工

招标前,招标人与施工单位已签订包含价格、工期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,或默许施工单位提前进场施工。

法律明确禁止在“确定中标人前”进行此类行为(《招标投标法》第43条)

5.紧急项目滥用“后补招标”

以时间紧迫为由,先施工后招标,但实际缺乏充分必要性,属于规避监管的借口。

例如市政工程中,施工单位已进场数月才补办招标手续。

造价2 (2).jpg

法律后果

此类行为可能导致合同无效(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》第1条),被责令整改、罚款,甚至追究串通投标的刑事责任。审计中可通过核查招标与施工时间顺序、合同台账等发现违规线索。

此内容来源于天同源,如需转载请保留来源。
关键词:
更多工程造价预算案例
更多最新文章

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. 2012-2020 拼搏·体育,拼搏online(中国)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25206号-1 隐私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