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拼搏·体育,拼搏online(中国) >造价知识>工程造价咨询

工程造价咨询 TIAN TONG YUAN

EPC项目结算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?

天同源 工程造价咨询 :2025-08-15 09:25

EPC项目结算争议频发并非偶然现象,而是由EPC模式自身特点、市场环境、合同管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深入分析这些成因有助于预防和化解纠纷。

结算1 (2).jpg

EPC模式固有特性:EPC项目一般采用固定总价合同,与传统施工总承包模式相比,总承包人很难在投标阶段对项目作出准确报价。这是因为投标时设计深度不足,承包商需基于初步设计或方案设计预估成本,而实际施工图设计可能产生重大变化,导致“量差”争议。同时,EPC模式将设计、采购、施工整合,接口多、管理复杂,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导至结算阶段。

风险分配不合理:理论上,EPC模式应充分发挥承包商的技术和管理优势,通过优化设计、统筹采购来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。但实践中,许多EPC合同将过度风险转嫁给承包商,如要求承担全部材料价格波动风险、地质风险、政策法规风险等。当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或发生其他不可预见情况时,承包商可能无力承担,只能通过争议解决途径寻求补偿。

合同文件质量不高:许多EPC合同文件存在约定不明确、条款矛盾等问题。有的合同对价格形式约定前后矛盾,如同时出现“总价包干”和“按实结算”的条款;有的对调整机制约定不清晰,如未明确材料调差的具体条件和计算方法;还有的合同工作范围描述模糊,采用“交钥匙”等定性表述而缺乏定量标准。这些合同缺陷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。

结算2 (2).jpg

市场环境变化:近年来,建筑材料价格波动频繁,人工成本持续上涨,环保要求不断提高,这些外部因素加剧了EPC项目的成本控制难度。特别是对于工期较长的项目,签约时的经济环境与结算时可能已有很大不同,原合同价格难以覆盖新增成本,导致承包商寻求价格调整,进而产生争议。

各方认知差异:发包人、承包人、审计方等基于各自角色和立场,对同一合同条款可能有不同理解。发包人可能更关注投资控制,倾向于严格解释总价包干;承包商则更关注成本补偿,强调变化条件下的公平调整;审计部门则可能机械执行行政规范,忽视工程实际。这种立场差异导致对结算依据和方法的认识产生分歧。

法规标准适配不足:现行法律法规对EPO工程结算的细则规范不足,存在诸多法律空白。传统定额计价体系与EPC总价合同存在理念冲突,新兴技术应用、复杂合同关系处理缺乏明确标准。这种制度空白使得EPC结算缺乏统一、明确的规则,增加了争议可能性。

此内容来源于天同源,如需转载请保留来源。
关键词:
更多工程造价预算案例
更多最新文章

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. 2012-2020 拼搏·体育,拼搏online(中国) 版权所有 豫ICP备19025206号-1 隐私声明